close
溫柔傳愛的課程, 已於 6/05 正式結束, 最後兩周, 課程的進行, 討論著「自律」與 「他律」 的形成與差異。

1. 無律 -- 嬰幼兒期
2. 他律 – 1, 2 歲開始, 進入他律的生活
3. 自律 – 人並不一定何時可以進入此階段, 有人即便到的成年期, 仍舊無法自律

自律的形成 (道德的建立) 來自:
a. 自制力 (自治)
b. 同理心 (仁慈)
c. 良知 (良心)

桂英講師提到, 人的道德感能夠內化, 其實來自此三個部份。

但一般父母在建立孩子道德感的過程中, 其實最常訴諸『良知』的部份 (亦即都在引發孩子的愧疚感), 其實當孩子的行為出現狀況時 (ex. 偷竊), 除了必須了解孩子的自制力是否已經成熟與了解原因外, 最重要的, 應該是引出孩子的同理心 (仁慈)。

聽到此, 對於心理學理論的架構, 有了清楚的認知!

蕙慈, 上幼稚園後, 發生過好幾次的「順手牽羊」, 當時雖對於人道德形成的理論, 並不了解, 但在自己修心過程中, 接觸許多奧修的文章, 他對於社會的道德規範, 其實是很反對的。 反對的原因, 自己現在能夠清楚的了解, 在社會的俗成約定裡, 道德規範其實否定人類最原始的基本慾望, 而成人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 總不自覺的加入許多恐懼的投射 (ex. 小時候XXX, 大了一定XXX), 所以嚴管勤教就成為許多父母的中心思想。

修心後, 在師父的引導中, 慢慢對人有了基本的認知, 明白一善一惡都只是一念之間, 但其實, 善惡本同源, 在每個人的心中, 只是比例多寡而已; 而這, 也是修行者最重要的課題 --- 看見自己心中的黑。

因為能清楚覺察, 而能了解與包容, 不管是自己或是其他人, 其實, 這, 就是心理學中的同理心 (仁慈)。人的心, 都有柔軟的那一塊, 只是什麼時候會被觸動而能轉到正念而已, 在師父引領中, 練氣靜心, 就在將生活中的正念比例提高。

這些修心的體悟, 讓自己面對孩子因為控制不住自己, 而拿了他人東西的行為, 能因有所了解, 而平靜以對, 沒有七早八早的就為孩子貼上偷竊的大帽子。

沒有心理學的理論, 自己只是因為了解, 了解人就是如此, 所以, 一次一次對孩子談的, 只是因為想要就私自拿取 -- 這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孩子感同身受, 慢慢去破除此階段的自我中心主義。

孩子一次次, 即便拿了他人的物品, 也都能坦白以告, 經過一些引導與練習, 孩子也能自己將物品拿回給原來的主人。

桂英講師提及, 人的道德感, 絕不會因為一次的行為就決定, 而是父母在身教的過程裡, 孩子所真實體會到的事實 (孩子能明白看見成人沒有說出口的真實心念 – 只因, 他們有著洞察的能力與本質)。

在此次課程裡, 自己其實不是很認同 ---孩子必須經過他律才能進入自律的部份 (這與自己曾接觸的生命自主學習與奧修文章中, 所了解的不同) 在自己的修心體悟裡, 明白一件事, 如果成人在生活中, 能「如實」的面對自己, 不必規則, 也不必道德勸說, 孩子自會一點一點在生活的真實回應裡, 用柔軟心的回應他人, 自律就能自其心, 自然生成, 那麼又何需外來的規範呢?!

面對外來規範, 人總是能找到規避的漏洞, 然後, 違規 --> 愧疚 --> 掩藏 (心念與行為) 就慢慢變成了弄假成真的生活。

離心越遠, 也就越看不見真實的自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