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 課程, 提及魯夫特與英格漢(Joseph Luft & Harry Ingham) 提出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觀念,強調根據對自己的瞭解、不瞭解和別人對我們的瞭解、不瞭解,自我可分割出四個部分。心理學上對於認識自我的研究中,「周哈里窗」是一種從自己看自己、別人看自己兩個角度加以比對驗證的方法,因為別人眼中的自己與自己眼中的自己難免會有差距,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實際圖型為一四格化的正方形窗型圖)

這四部分分別為: 自己知道 自己未知

他人知道------>開放我 | 盲目我
-----------------------------------
他人未知------>隱藏我 | 未知我

周哈里窗概念圖

開放我:我們自己知道而別人也知道的部分。例如:我們的長相、性別、籍貫、身高、體重及某些屬於公開性質的資料(習慣、嗜好)。

隱藏我: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例如:許多童年往事、痛苦辛酸的經驗、身體上的隱疾、不願為他人知的秘密等。

盲目我: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卻知道的部分。自己平常不自覺的,除非別人告訴你。例如:個人的口頭禪、一些小動作或特定的做事方法。盲目我的大小與個人自我觀察、自我省察的能力有關,通常內省特質比較強的人,其盲目我會比較小。

未知我:自己不知道而別人也不知道的部分,通常是指一些尚待開發的潛能或特性,亦包含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潛意識層面,默默影響個人的情緒和行為。例如:若未經某種因緣際會,可能不會發現自己會演說;若沒有當過班級幹部,不知道自己具有領導統御的能力等。

周哈里窗的概念是希望人們能清楚掌握自我的四個部分,並且透過自我省察、自我坦誠、他人回饋等方式,使開放我能越來越大,其他三部分越來越小。

把一個人切成這四個部分,總面積固定之下,希望能儘量擴展“開放我”的面積,相對而言,其他部分的面積就會愈來愈小。

意思是說,自己對自己的了解與他人對自己的瞭解交集得愈多,則表示自己被自己與他人瞭解的程度愈高;若自己自認為的瞭解不被他人認同,就是“隱藏我”,他人對自己的認識自己並不知情,就是“盲目我”。

每個人都有尋求被瞭解的需求,當然被他人瞭解之前,要先能瞭解自己。充分瞭解認識自己,才能處理好生活中的課題,例如:與他人相處、謀職、發揮所長等。進而能朝向人生的理想前進、實現。

(以上關於周哈里窗理論的內容描述, 搜尋得自網路)

桂英講師提到, 家庭與生活, 不管是與孩子、 與先生或周邊人際, 這四個我間有條會移動的線, 在透過對自己真實感受的發現與分享, 期望能將每個人開放我的部份擴大, 而使隱藏我/盲目我/未知我的面積能慢慢變小。

聽到這段心理學理論, 心中對師父的感恩與讚嘆, 頓然而生!!!!

我們在練氣修心、 修改脾氣的生活修行裡做的, 完全吻合與印證哈里斯窗的心理學理論!!!

修心的過程裡, 自我覺察與在人際互動中, 看見自己要修改的脾氣, 為能圓滿身邊的人與事, 在這樣落實於生活的修行中, 「開放我」的面積將因為「如實」的看見, 看見自己的防衛、逃避、害怕、恐懼、不安, 而能一點一點的放大 (能自然修正的源頭, 是因能如實以對), 而「隱藏我」與「盲目我」的部份則因為面對, 而漸漸縮小面積; 心柔軟了, 放鬆了, 也慢慢自然了, 就在靜心的過程裡, 未知我的部份就很容易被激發與開發出來。

西方的心理學「理論」, 卻是我們練氣修心中的「如實過程」; 除了周哈里窗的理論外, 師父引導, 在生活中, 除了如實以對的修改自己外, 更重要的是, 如何讓自己有正向與歡喜的心念。 因為正念、 因為喜悅, 修行自然變成愉快的一件事, 這樣的心念, 也慢慢影響著週遭的家人與朋友。

如果我們願意真實的面對自己, 就能如實看見, 在家庭中彼此「心」的距離, 也才會有想改變的契機與動力。 當生命開始轉動, 朝不同方向前進, 親子關係就不再是問題、 家庭關係也不再是問題、 生活中的人際也不會是問題, 因為, 所有的問題都在「己心」能找到答案。

求己, 而不外求。

這就是師父在我們練氣修心裡, 所引導的, 落實於生活的基本功!!!

那天, 聽這堂課, 自己臉上泛著笑, 心是喜悅滿滿, 因為, 明白自己好幸福、 好幸福, 只因我拜師, 在練氣中修習著自己的心的功夫, 因為能看見自己而喜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