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蕙慈也強烈感染到那種「不想被大人“管”」的情緒, 也用不耐 or 不理睬的態度回應我們當下的要求; 看到孩子們的反應, 總讓我們也會自我省思, 即使不高興她的態度, 我們未當場斥責或讓孩子難堪, 但我們選擇立即、清楚的表達我們當下的感受: 「你現在的說話方式, 讓我感覺非常不舒服! 要請你留意你的態度!!」孩子在經過提醒後, 就能察覺她自己與我們的情緒狀態, 進而有所調整。

那晚入睡前, 我與孩子彼此反省對談, 這一天中, 哪些時候彼此的情緒/態度不佳? 原因是甚麼? 能不能選擇以較好的方式回應?

「不管」背後代表的「沒有任何節制」, 可能終演變成 「激烈於過度玩樂後的疲累 & 無所適從」(孩子告訴我, 語說大人最討厭了, 老愛管東管西, 沒有大人管就好了!) , 因此, 我們談 「管」背後代表的意義是 -- 協助孩子學習「自制」? 可否用「溝通 or 協調」的方式, 來與父母談自己的需求?

我們對孩子的言行態度, 常是嚴格的, 因為成人有責任引導孩子了解是非對錯, 這是身為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 但方法可以採「軟性提醒」與「對談」, 切不可漫不經心讓教育的機會溜過。對於禮貌, 我們常告訴孩子它並非是下對上、弱小對權威的屈服 or 課本上的禮儀教條, 它是人與人間 「最基本的生活態度」, 因為能夠良善對待彼此, 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因為平日的叮嚀, 因此, 每當我們適時提醒孩子後, 她們總能自發調整當下不佳的回應態度, 而不讓無禮或不在乎的態度日積月累而成為ㄧ種「習慣」!

這幾天, 我們常與蕙慈談話 -- 她的行為/態度與我們的感受、 語的情緒表現 & 我們的看法, 及她能幫語什麼忙? 這些都成為露營三天中, 不可多得的機會教育。 而我也在思考, 要如何與語的父母談這樣的觀念。 我們相信, 在青春期前, 談話習慣的養成 (絕非說教方式) 與孩子對自己內在覺察的習慣, 將有助於我們彼此能平穩面對他們青春期的情緒起伏。

和我們一起露營 4 年多的夥伴, 曾對我們讚嘆 -- 姊姊蛻變得與小時完全不同! 深心裡, 我們很清楚, 主要原因是: 練氣修心的孩子,很能平心靜氣的接受建議、 並能平和溝通彼此的想法, 更願意自發性修改自己的行為 (孩子的情緒控制力尚未發育完成, 我們學會不以ㄧ次的表象行為來判定好壞, 而是藉由ㄧ次次的機會教育, 來與孩子對談!) 沒有速效的改變方法, 更無法強迫, 只能日積月累, 在平日彼此的真誠對待, 與長期處於願意修改自己的環境中, 慢慢蛻變彼此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