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蕙慈上學後, 近一兩個月來「吳哲良」的名字, 幾乎每天出自蕙慈的口中。

問蕙慈:「你今天好不好?」
孩子的第一句話, 總說:「吳哲良今天打我!」
我總是告訴她:「那你有沒有告訴吳哲良, 人不可以打人?!」
蕙慈:「沒有, 然後我就打他, 我們兩個人就打來打去」(媽咪臉上三條線... 原來如此...)
或是:「 沒有, 然後我就哭了!」

對於這狀況, 老實說, 我並沒怎麼放在心上, 一方面是孩子對於「打」的認知與成人不同 --
只要對方力道控制不好, 蕙慈就會認為是 「打」(在家裡與寧寧間的互動就是如此);
另一方面, 孩子間的行為若有影響到其他人, 我相信老師會妥善引導孩子學著去處理彼此的感受!

2005/1/08 到學校參加爲家長主辦的課程, 當天剛好與老師聊到此事, 才知道小班的同學吳哲良,
由於身材比較高大, 個性比較熱情, 但力道的控制不是很好, 因此常有家長反應,
自己孩子回家總是提「吳哲良打人」一事! ^^

剛好這天也有機會看到吳哲良本人, 真的比同齡的孩子高大些, 孩子的動作表現真的比較大。

與老師聊到孩子的反應, 也問老師, 「孩子們在學校有爭吵, 老師會不會告訴家長?」
老師的回應是, 他們會先觀察一段時間, 因為有時只是孩子一段過度期的行為,
老師並不希望將孩子的行為放大; 若一段時間後仍有相同狀況, 且影響到其他人,
老師才會將狀況反應給家長以了解孩子行為可能的原因!

那當下, 明白老師的看法!

由於這兩星期, 孩子幾乎天天說著同樣的話, 今早, 清晨的寧靜有助自己清醒,
安靜的寫封簡短的信給老師, 單純想了解孩子上學時的真實情形為何;
上班途中, 即接到老師的電話, 老師告知孩子的實際狀況:

【老師對蕙慈的觀察與了解】

蕙慈是個自由的孩子, 在情緒的表達與反應上都比其他孩子直接。

孩子在人際互動上, 從剛開始只要對方讓她不舒服就直接反射性打人; 現在, 孩子會學著
先用說的表達出自己的不悅, 但是只要對方仍舊做出讓她不舒服的動作,
孩子仍會動手表達不滿!

【學校的處理方式】

老師了解狀況後, 會請孩子到旁邊的和平桌, 彼此協調解決, 動手打人的人要向對方說對不起。

蕙慈是個個性挺強的孩子, 昨天早上情緒特別不穩定, 狀況一再重複發生 – 感覺不愉快 --> 打人
--> 不肯道歉!

昨天近中午, 老師第一次請蕙慈停止工作, 到旁邊的椅子靜坐, 反省, 等她想好了, 再告訴老師!
不過, 孩子仍舊不肯道歉, 但老師接受了。(因孩子有想, 只是礙於自尊不願用說, 孩子在家也是如此,
自己知道錯了會用行動表示, 但不願意用說的道歉)

孩子正在學著處理與感受人際間微妙的關係, 也在這樣反覆發生, 一來一往的互動過程裡,
了解自己的感受, 也試著去同理與接受對方的感受與她是一樣的。
她被打, 很不開心, 同樣的, 對方被她打是一樣的不舒服!

在與莊老師討論的過程裡, 感受到孩子為何會喜歡這位引導者!

莊老師溫和、漂亮、臉龐總帶著微笑, 平常較少與她對談, 今早一席談話, 言談中流露的穩健與堅定,
相信孩子能很清楚的感受到老師安定的導引, 難怪孩子平常最愛跟著這位老師! (之前還曾因為
下課娃娃車不是莊老師跟車而生氣呢! 孩子的反應, 真是直接! ^^)

另一位劉老師, 上次訪談中, 媽咪才知道她尚未取得蒙特梭利證書, 之前只是單純因為喜愛孩子
所以轉任幼稚園老師。 平常大多在處理學校的行政事務 – 那次訪談, 媽咪終於明白,
感覺到劉老師很少談自己對孩子的想法、 比較緊張、 話很少, 只是笑… 原來是因為很緊張,
比較沒有自信。 劉老師當時還告訴媽咪, 她覺得媽咪面對孩子狀況的處理方式比她還好… 。

【最近家庭聯絡簿上寫著】

2005//1/26
蕙慈真的非常喜歡抱士豪, 讓內向的士豪常露出害羞的笑容呢! ^^

2005/1/25
早上一起到河堤散步, 蕙慈和威廷兩人手牽手走著, 一副兩小無猜的樣子真是可愛!

輕鬆看待孩子的反應、 輕鬆了解、 輕鬆看著孩子慢慢學著去了解人際間的關係,
勿須擔心是否被欺負, 勿須擔心孩子是否不開心, 孩子的反應, 告訴我們什麼是真實!!
(成人的預設性反應, 常是不自覺的脫離了真實)

我相信, 在愛中, 孩子會慢慢轉化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