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不曾問過孩子:「你比較愛誰?」

當孩子是愛時, 爸爸/媽媽/爺爺/阿金姨甚至鄰居/陌生人, 她都愛,
因為孩子本身就是愛; 當愛來, 他愛你, 當她覺得不愛, 她就很自然的說「討厭你~」。

會感覺受傷, 是因為, 我們向外求愛....

當我們自己無法深深的愛自己 -- 愛自己的身體、 愛自己的心, 我們怎麼能愛對方愛他人?

愛只有在自由中能存在!

印象裡, 也從不曾問過孩子:「你愛不愛我?」

我只告訴孩子, 我很愛她, 不管姊姊或妹妹, 一個是大寶貝, 一個是小寶貝,
兩個都是我的寶貝, 都愛啊!!! (而爸比是媽媽的大大寶貝)

這是我真實的感受, 我並不需要知道她愛不愛我, 我只知道 — 我愛她!
(這樣的肯定, 是因為媽咪很愛自己啊! ^^)

如同奧修所言, 人如果無法安處於內在、 無法發現自己的本心、 無法靜心,
就無法與對方『連結』, 當彼此無法連結, 那麼言語的保證, 只會淪為關係(夫妻/父母子女)
間的 “粉餅” -- 用言語的保證, 藉由種確認, 來美化關係的外表。

當我們成為『愛』, 我們會與對方及每一刻我們碰到的人, 有深深的連結; 但當彼此
(夫妻/父母子女) 成為一種關係時, 愛就走遠了....

生活裡只有關係, 是痛苦的事 – 彼此不滿意卻生活在一起, 就會成為一種被制約的責任 ~~

孩子們現在都在爺爺家, 常在接孩子的時候, 聽爺爺告訴我們孩子當天的情形,
兩個孩子的年齡、個性不同、 對事情的反應也不同, 爺爺卻開始越來越常出現下面的說法:

「蕙慈, 爺爺比較愛你, 還是愛昧妹? 爺爺是不是愛你比較多啊? 」
「蕙慈, 你比較愛爺爺, 對不對? 那就坐到爺爺旁邊啊! 」
「寧寧比蕙慈大膽, 什麼地方都敢爬, 蕙慈就不敢, 比較膽小!」
「寧寧比蕙慈聰明, 會拿鞋子給爺爺, 要吃飯會來牽我! 好貼心呢!」

前陣子寧寧剛到爺爺家, 蕙慈那段時間有很明顯的情緒反應, 我們請公公多抱蕙慈,
爺爺為了表明他對孩子的愛, 開始出現上面兩句話。

幾次聽到爺爺這樣說, 我沒有太大的反應, 只是笑笑的接著爺爺的話, 告訴蕙慈:
「你是爺爺的大寶貝, 妹妹是爺爺的小寶貝, 你們都是爺爺的寶貝, 爺爺很愛很愛你們的!」

爺爺未曾經歷過蕙慈 1歲半時的大膽, 也不曾經歷過她當時的貼心, 爺爺也不了解,
這兩個孩子年紀不同, 對事情與人事的反應也是完全不同的! 媽咪相信, 當寧寧到了姊姊
這個年紀時, 也同樣會宣布她自己的自主權, 因為這是孩子成長的自然過程嘛! ^^

聽到爺爺說後面兩句話, 我常會拍拍公公的手 (爺爺看不見), 反覆告訴公公:

「爸爸, 蕙慈 1 歲半的時候也是不知道害怕的, 現在因為長大了, 有危機意識了,
才會比較謹慎; 等寧寧到這個年紀, 也會這樣的! 」

「爸爸, 兩個孩子的年紀不同, 所以對事情的反應不一樣, 這沒有辦法比較的喔!」

常在公公對我們稱讚寧寧時, 蕙慈會告訴我們:「我呢? 我也很勇敢!」

上學後, 蕙慈對於數學上的「比較」開始有概念, 吃東西時, 因為寧寧仍不太適合吃太多
我們所給的食物 (零食與成人的食物), 因此在量的給予上都會少些, 但蕙慈會說:
「我比你多」, 或是「我的比較大/漂亮」。

對孩子說明事實, 只是因為妹妹還小, 所以才不能多吃, 等妹妹再長大些時,
就可以吃一樣多的東西囉! 孩子間的平衡是他們彼此的感受, 不是媽媽用自己的觀點說的;
寧寧可以接受, 蕙慈可以接受, 就對的, 如果不行, 就得讓彼此找到彼此可以接受的點....

越來越常對公公解釋, 也請爸比找時間要好好對公公說明, 因為蕙慈現在聽得懂大人間的
對話了! 苡寧現在正是可愛的年紀, 加上個性比較謹慎, 安靜, 頗得老人家與阿金的疼愛,
加上爺爺自己的個人觀點 – 爺爺認為寧寧的拗勁很像已過世的婆婆, 言談間,
就更流露出偏愛的味道 (呵呵, 因為蕙慈很活潑, 老人家有時真會消瘦不了的! ^++^),
這樣的狀況, 媽咪可不希望繼續下去哩!

蕙慈就是蕙慈, 蕙慈不是苡寧, 苡寧就是苡寧, 她也不是婆婆的翻版, 她們只是她們自己!!!
會比較是因為不了解, 不了解當人深深的走入本心時, 就會發現, 在存在裡, 萬物沒有差別...

而媽咪不希望在孩子的家庭生活裡, 有這些比較, 因為, 愛無法比較, 一比較, 愛就走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