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小A 組的孩子(中班), 最近又對我們反應諸多學校裡的同儕相處狀況。

前兩天, 英語課 Nancy 老師, 與我電話聯繫, 提及了孩子間的相處問題 -- 有某幾位同學,
特定會對蕙慈有些肢體動作 (可能是想讓在課堂中一起上課的蕙慈安靜坐好, 但因孩子們尚無法
拿捏比較 ”對” 的方法, 因此某些肢體動作, 造成蕙慈不舒服), 但因蕙慈總是笑笑的對對方回應,
動作的孩子堅持不肯在老師的要求下, 對蕙慈說 “對不起”。

最近, 困擾我的, 就是這類的狀況 – 這陣子, 睡前談話, 孩子興致勃勃的對我示範 --
同學們怎麼打她!

有人是用力打她的胸, 有人是拍眼睛/或打頭, 有人則用手指彈打她的臉 (像以前保母麗媽咪
對其他孩子的方式一樣)... 孩子興致勃勃的示範, 沒注意到我的不悅, 即便我告訴她:
「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孩子仍堅持示範 – 那晚, 我很兇的叱喝她, 請她不要這樣做!!
(並強烈推開孩子示範的手)

孩子被我的怒氣嚇到, 哭了起來!

躺在床上, 沉默了 1-2 分鐘沒說話, 心裡問著自己, 我的情緒為什麼被挑起?
(寧害怕我的怒氣, 用手掩著眼睛, 不敢看生氣的我與哭泣的姊姊); 覺察自己的怒氣並平復之後,
對蕙慈道歉, 給她抱抱, 並告訴孩子: 「我非常不喜歡你對我做的動作!!!
那讓我非常的不舒服, 會痛」也問她, 她這樣被對待的心理感受?
孩子告訴我, 她有說不喜歡! 、說了沒用, 同學還是這樣做 、或是老師不在, 沒看到!

加上 Nancy 老師描述的狀況, 讓我對於教育孩子面對人際間不愉快的處理過程, 心中有了疑惑....

我並不認為, 孩子們某些過大的肢體動作是有意的, 但, 孩子卻是真實的學習著週遭的成人處理
他情緒過程裡使用的方式 -- 例如: 用手彈臉頰!! 然後, 當同學間, 有些衝突或是想指正對方時,
似乎就這麼自然的用起這些逞誡的方式... (是的, 這些不愉快的動作, 是想逞誡,
讓孩子因為身體的疼痛感受, 心中害怕, 而不再犯)

思考著, 教育者 (成人或老師) 在處理孩子們的衝突過程裡, 當面要求 B 孩子向 A 孩子當面道歉,
或是 B孩子請對方向他道歉, 這樣, 妥當嗎??

成人的相處, 很多的不悅感受, 即便是對方的錯, 我們也不會要求對方的道歉, 為什麼,
我們要教孩子, 向對方索取道歉??

道歉, 很主觀, 除非主事者真心感到歉意, 否則, 口頭上的道歉, 並無意義!

不斷的逼迫與要求對方的道歉 (就像現在社會裡的狀況), 只會讓人升起自我保護的本能,
完全無法達到教育的真正功能 – 讓孩子能自心明白對方的真實感受, 因為同理, 而覺得抱歉!

向他人索取而來的道歉, 似乎變成一個工具 – 一個「你道歉我才跟你玩」, 具目的性的工具!!!
似乎, 道不道歉, 就成為人與人間『評斷彼此』的工具!!! 為什麼, 我們不會要求成人的道歉,
卻教孩子去要求同儕?

在處理自己兩個孩子打人的衝突過程裡, 我們仍也會 『要求』孩子要對對方表示歉意,
但, 也僅止於此。 (之前, 發現蕙慈只是因為我們的要求而說, 並不是真心願意, 慢慢,
我很少再要求孩子要道歉)

道歉, 必須是出自孩子願意去『同理』對方的感受, 對自己的行為真的覺得有歉意,
因此, 轉而尋求對方的暸解與接受!! (讓孩子學習去了解『人』行為背後的需求與意念,
勝過表面的指責與評斷)。

道歉, 只能來自一顆柔軟與真誠的心。而這, 並無法經由成人的規定與訓誡產生....

我們, 要讓孩子學習的, 是「同理」, (只有願意同理, 才能涵容) 不是 「要求」。

自己胡亂想著 -- 執意要求對方道歉的孩子, 生活上, 開心嗎? 一顆放不下的心,
總記掛著他人對她的不好, 怎麼開心去面對生活中各種不一樣個性的人?

對蕙慈, 我唯一在意的, 只有她必須學會真實的表達出她自己當下的真實感受 ---
不舒服, 要說出來!! 但, 就此而已。 (說出了感受, 同學接不接受, 那就是孩子們必須
真實去面對與彼此的人際課題了)

蕙慈的個性, 大多時候, 她對同學的肢體動作, 並不那麼以為意! (蕙慈的身體空間感的範圍較小,
也許是因她對人有安全感, 較不易因對方的一些動作而覺倍受威脅) 相處過程, 雖有些不悅,
對她而言, 似過了就好, 也沒怎麼放在心上; 所以, 孩子對我示範時, 也是表達她碰到的實際情形,
遠多過指責或生氣!

這兩天, 告訴孩子 --- 下次碰到相同的情形, 問問自己的心: 「有沒有覺得不舒服?」
如果只有一點點, 而自己也不在意, 那麼, 她笑笑的回應方式就 ok, 但如果她真的很不高興,
就必須讓對方知道她的不愉快, 請對方改用其他方式 -- 輕一些, 或拍肩膀替代,
或是用說的告訴她, 而不要訴諸讓人不愉快的肢體動作。

對於孩子的人際課題, 我並不擔心太多, 練氣修心後, 我只知道, 心氣平和者,
才能真實去面對與處理生活裡的各種情狀, 願意放過自己, 也放過他人,
心, 才能開闊愉悅。

對孩子, 我也是這麼期待著.... (能心氣平和的人, 必得先平衡自己 – 需先能與內在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