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天的連假, 一如以往, 3個家庭,捨去舟車勞頓與人潮塞車的痛苦, 前三天我們再度前往龍門營區, 讓孩子能遠離水泥叢林, 泡在自然的天氣變化中。 

由於仍處於東北季風強勁的時節福隆海水浴場與龍門游泳池都尚未開放, 孩子們趁著前2 天難得的大太陽, 整天不是泡在沙坑裡, 就是騎車在諾大的園區裡追逐, 甚至結伴騎離營區, 往龍門吊橋探險去。 

 挖沙樂.jpg  

實在很難想像, 這個大沙坑對孩子的吸引力竟然這麼強烈, 讓孩子寧可捨去晚餐好喝的蛤蜊湯, 心心念念就是在好天氣時能玩個夠,就這樣, 孩子在這個大沙坑裡, 挖了個深度可以埋下一個 120 公分高孩子的大洞, 當做是他們的城堡, 並在堡外挖了好多條通道, 還試建成功一個可以蓄水的水壩呢~
 

這三天, 孩子玩得盡興忘我, 當然, 「忘我」同時也代表著孩子容易跟隨團體的行為, 而有失控的演出 (情緒/態度/行為)~ 這可是平常環境單純的生活裡中, 很少碰到的機會, 我們當然不能放過情境教育的機會。

「無知的影響與覺察的能量
,一直都是並陳存在。 處理事情發生的過程, 總是考驗我們是那一種大人, 先是漫不經心然後暴烈壓制的那種, 還是, 深刻覺察並發展教育專業的那種?」 我很喜歡這段出自人本 262 期教育札記-- 三談霸凌專欄, 作者:楊鎮宇的文字; 雖然談的是處理霸凌事件時, 家長/學校當局與老師各自的回應態度, 但拿來看成人在處理孩子日常失序的行為與態度時, 更是適用。

戶外活動
, 對於精力充沛的孩子總有著極高的吸引力, 當孩子的高玩樂需求與父母的要求衝撞時, 情緒就常有「奔放」的演出~ 尤其孩子的年齡越來越長, 自主能力越強,就容易發生行為/態度脫序的狀況

Case
: 第一天夜裡10 , 9歲的語在帳篷中, 叫喚父親幫她拿水, 口氣與用字是 「精簡的要求與命令」: 「臭X, 拿水給我!, 父親與其他人交談中, 不予回應。 孩子再次提高音量, 父親仍舊不理睬。 第三次, 語下了通牒:「臭X, 你再不拿來, 我就大叫了!」 父親, 依舊不理孩子尖聲大叫這次父親才很不耐煩的問: 「幹嘛啦?, 在彼此高聲調的不耐煩中, 父親將水拿給在帳篷中的女兒。 即使孩子的口氣曾讓他不悅, 父親漫不經心的讓它過去, 一如平日的彼此對待。 

Case
: 第一/二天,母親叫喚才吃了一些飯, 急忙想趕回沙坑的女兒再多吃其它食物; 語不理會自顧離開 or 不耐煩的氣憤回應~

Case
: 第三天下雨, 我們將帳篷全數搬進有屋頂的活動廣場, 等待晾乾 (但已超過營區規定的拔營時間), 在收帳的過程裡, 清潔人員數度來打掃廣場附近的廁所與流理台, 因為我們占用廣場空間 (孩子們在騎車/玩遊戲), 使的清潔人員無法工作, 我覺察到那位工作人員必須完成工作的需求, 因此提醒仍在騎車的孩子們來幫忙, 以便儘快空出場地讓她工作, 語讓我訝異的尖聲回應: 「誰管她啊?!

語平常是個話不多、沒有太多情緒的孩子
, 但她這 3 天的行為與態度, 卻讓我感覺訝異, 一是訝異於需求的強烈衝撞, 強化了孩子的情緒表現; 二是訝異語的父母對她的態度, 漫不經心的似若無睹,或僅以不耐煩 or 不悅回應。 在管教的觀點上, 語的雙親認為管教很多時候只是「權威」 的表現, 因此, 「讓孩子自由」就成為「父母漫不經心」於教育的表象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