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孩子小時候, 對於孩子是否該學才藝, 就一直有反覆的自我辯證。 當時, 心裡知道自己
可能會讓孩子去上的課程, 大概只有雲門的律動。

諸多律動廣告提到的輕鬆與對自我身體的認識, 是唯一能打動我的促銷詞,這樣的想法尤其在
自已開始練氣功後,更加明白---人的身體如果能夠真真正正的放鬆,也能夠對自己的身體
有深度的了解與認識,那麼,孩子會更有能量去面對外在的世界。

因著這樣的「認知」與「想像」,在孩子快滿4足歲的前夕,決定幫孩子報名律動的課程。
(告訴爸比,等蕙慈到了可以練功的年紀,就不再需要律動課程了)

蕙慈的肢體活動,很自然、很放鬆,快4歲的她,仍舊會想坐的時候就坐下來,也不管地點
是在馬路邊?還是柏油路上。。。
 
平常週末帶她與妹妹到中庭活動,孩子常跑一跑,就一副很享受的躺在中庭的地上,雙手插在
頸後的仰望天空(連妹妹也開始學樣)。。。當然常惹來鄰人的關愛 ─ 地上髒,衣服髒。
可是孩子根本對於髒沒什麼概念,只是很開心的享受她躺在地上的自由 (只要是白天,我不會
出聲阻止,回家就直接洗澡、換衣服就是了)

想為孩子保留肢體的自然與自由,因此,當媽的,忍不住的想像───雲門的律動課程將可以
給她很多的自由與想像的舒展。。。

預約的8/14的課程,一家四口到場,這天,許多的父母陪伴孩子來試讀。課程老師發給
每個家庭一個汽球,開始要大家用想像,表現不同「夾汽球」的方式,在父母與子女的合作下,
邊夾邊走/跳。這中間小妮子還要求要我替代爸比上場。

老師要孩子們坐在中間紅色圓圈處,蕙慈一反常態,跑來坐在爸比腿上不肯出去(有其他孩子
也是一樣的狀況),只是,老師敲了手鼓吸引孩子的注意,要小朋友們模擬沖天泡往上衝的
模樣...蕙慈的興趣被勾起,自己坐進圓圈裡。

老師一個個點名要孩子跳,媽咪想,開始動,孩子應該會感興趣吧?誰知,模仿完沖天炮,
老師開始問:動物園裡有什麼動物?小朋友們輪番搶答,蕙慈只是看著,似乎不感興趣於回答
問題。(但是老師要他們比賽趴著,起來。。。蕙慈又玩的很聚精會神)

然後坐在一邊的寧寧開始坐進圓圈,不懂世事的站起來;接下來就看老師在問小朋友問題,
小朋友回答,而蕙慈則在小朋友坐著的圈子裡,與妹妹玩起追逐的遊戲。。。。

一看狀況不對,趕緊帶苡寧外出,拗妹就在教室門口,大哭特哭的尖叫起來(想進教室玩),
抱著一個狂哭猛哭的小孩走到外面的馬路,沒一會,竟然看見蕙慈帶著爸比也走出來了。。。

問爸比,蕙慈怎麼出來了?爸比回答:她說她不想上了,就直接出來了。。。

媽咪可以想像,就如同上次去故事屋的狀況一樣,沒興趣就自己開門離開。。。哇勒。。。。

在馬路邊問孩子:為什麼不上課?孩子連著兩次回答相同的說法:「這個地方你沒有帶我來過啊!」
(???? 媽咪臉上五條黑線)爸比認為,小妮子可能有比較強烈的屬地主義,因此會用這樣
的方式來表達她無法融入團體,而不是像別的孩子不肯下來的表達方式。

再問蕙慈:「那我們下次再來一次好不好?」孩子又回答我:「好」這下子,我又更迷惑了。。。 

蕙慈的個性,雖然開始出現害羞的狀況,可是對於陌生的環境,其實她的適應能力很強。
剛到學校那段時間會拒絕上學,我單純相信是因為學校有約束,而她不喜歡,所以抗拒。
而到會館的保母組,雖然小朋友的面孔並不盡相同(大人的面孔也是),但是她安之若素,
甚至還會自己決定要上來1F找我(惹來師姊一陣緊張)。。。(雖然她告訴我,她會害怕)

所以,當有我們陪在旁邊,媽咪實在不認為她是因為害怕。。。 媽咪倒是認為,蕙慈可能
並不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老師說,小朋友輪流回答。。。(上次故事屋也是這樣的模式)

與幼稚園老師聊及孩子上學的狀況,美語老師說,蕙慈不太能安靜坐下來,總是坐沒10分鐘
就到處走動,可是一雙眼睛咕溜溜的轉著,其實老師在上的課,說的話她都聽進去了。
(上週晚上,孩子告訴我:May I go Pi Pi? May I go BuBu?)老師是認為,應該要讓
蕙慈開始靜下來了(意思就是要能乖乖坐著上課)--媽咪只是笑而不答。

帶著不解回到家 (媽咪在馬路邊抱著一個狂哭的小孩, 看到爸比出來, 對爸比說:
「我這叫不叫自找罪受啊?」爸比回答:「你如果今天早上沒走這一趟,怎麼會知道是自找罪受?
搞不好還是活在想像中 ─── 想像孩子可以藉由這課程學習到XXXX」

哈!爸比說的真是好!

不過, 讓媽咪比較想了解的是, 蕙慈到底是不感興趣? 還是對地方與人員陌生而產生排拒啊?

這天回到家,讀了丁凡翻譯的「自主學習」,當我讀完最後一章「興趣」裡談論到「普通興趣」
與「真正的興趣」的差異時;我明白,孩子又幫我上了一課 – 孩子在告訴我, 不要去幫她
決定她的興趣啊!!! 即便只是引導,都已經偏離了由內在而發的自主性了。

媽咪應該要更放鬆,相信孩子的內在驅策力『某天』會自行出現,只是在這過程中,我們不要
落入所謂「開放教育」的陷阱 -- 【一旦孩子對某件事表示了興趣,大人就努力提供這方面
資訊】的行為模式裡。而其實,我們錯把普通興趣當成真正興趣在對待。

當一個孩子能有真正的興趣時,他們甚至是不需大人協助的 --- 我們該做的,只是讓事情
自然發生,儘量減少介入或根本不要介入;除非孩子提出需要大人協助的請求,有這樣
內在驅策力的孩子,她自己知道,她有需要,她會開口的。

自然,就對了!

而當父母的該明白,孩子知道她自己的。(父母的責任是不要將這樣自然發展的過程 ── 
興趣萌芽的過程--因為揠苗助長而抹剎了那份自然而生的動力)

一次次的經歷, 孩子讓媽咪我更加清楚, 自己的頭腦在傳統教育下成長所受到的規範與制約
有多麼深, 而孩子也一次一次的明白的教育我-- 看見自己潛藏在心裡的期待與所謂的教育安排, 讓孩子能回歸以人為本的自主學習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