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有位年輕的同事 F (與我的年紀真的差很多, 一輪以上.... 哈哈),
在工作忙碌的片段, 偶爾會對她談家裡兩個女兒的事,
年輕的F , 也不排斥, 聽的很有興味。

最近, 女兒幼稚園開始進行學期末的電訪,
蕙慈的老師, 昨天給了我電話, 聊及孩子在校的情緒、同儕反應、學習狀況。

F 聽我說著老師告知的情形, 突然問我:
『是不是每個小孩都這麼有趣啊? 我聽我的同學談她的小孩, 好像不是這樣,
覺得小孩有時候很會找麻煩。 怎麼聽你講, 我都覺得好有趣喔?!』

這才發現, 現在的自己, 大多時候, 是帶著『趣味』在看待孩子成長過程裡的很多狀況:

蕙慈, 像隻好奇的烏鴉, 對於新奇美麗她想要的物品, 慾望不曾稍減;
這陣子, 美語老師、學校老師、與我自己的觀察, 陸續發現, 孩子真的長大了!!

以前會張著大眼單純只是『說謊』的孩子 (想不出適切的形容詞, 只好先用這個字眼代替),
現在, 已經開始會將事情依照她的想望, 安排『合理化』的過程。

睡前照理提醒孩子上廁所, 孩子從臥室的門出去 (很不尋常的動作!!! 因為臥室的門與廁所是相通的)
我ㄧ邊練功, 一邊留意著孩子這不尋常的行為。

過了一會, 孩子跑進來繼續剛剛玩的遊戲。

問孩子: 『上過廁所了嗎?』孩子回答的很直接: 「好了」

心裡, 實在不相信孩子的回答, 有那麼一點小小的氣, 直視孩子的眼, 直接告訴孩子:
「媽媽再給你一次機會, 有沒有上過廁所? 沒有的話, 去上! 」

這次, 孩子眼神開始出現小小的恐慌 – 到底要說實話? 還是繼續堅持?

兩秒鐘的考慮, 孩子又從臥室門口往外跑....

10 幾秒後, 與臥室相連的門打開了...
孩子坐在馬桶上有點怯怯的看著我 – 代表她真的有上廁所, 哈!
(可能因為我的表情嚴肅、口氣簡潔, 孩子以為我生氣了)

我沒有停止練功的動作, 問孩子: 「上廁所是為了誰?」
孩子指指她自己。
我問: 「為什麼?」
「因為睡覺沒有上廁所, 半夜會尿床」

看孩子坐在馬桶上, 還沒尿出來, 知道孩子的尿意可能比較弱, 加上還想玩, 就反射性的, 說了「謊」,
只是, 讓我覺得有趣的是 -- 她已經會用『跑出房間一會』來合理化她的話了!!!

我們繼續對話:「有想尿嗎? 如果不想, 你可以直接回答我 -- 我現在不想上,
媽媽半夜請早點叫我起床上廁所。」
孩子回答: 「我剛剛有一點點不想上, 現在又有一點想上了」(然後水聲出現)

忍不住再次警告孩子: 「不想上, 就老實告訴媽媽: “我現在不想上”, 如果你因為沒有說實話,
媽媽太晚叫你, 像上次一樣又尿床, 半夜濕濕又冷冷, 那你就要請你自己負責清理。
可是如果你告訴我, 現在不想上, 我就會把鬧鐘調早一點。 這樣你懂嗎?」
(孩子之前已經驗過她沒有說實話的後果 – 半夜尿床冷醒)

孩子點點頭, 整理好自己, 洗完手, 出來要我抱她一下。

相同的反應, 最近也出現在學校 ---會依著自己的欲望, 去掩藏她拿了別人物品的事實。

爸比告訴我, 前晚蕙慈將妹妹的棒棒糖藏在椅縫中, 然後說她沒拿。
因為看到爸比與妹妹堅持與心急找到的心, 最後她很戲劇化:
「咦, 好奇怪喔, 糖果怎麼會跑到這裡啊?」結束了這場「表演」。
爸比沒有點破孩子, 只是順著回應: 「對啊, 糖果怎麼會自己躲起來呢? 太奇怪了!」

和爸比聊著孩子這陣子的反應, 知道, 蕙慈又成長到了另一個階段。
孩子已經具備邏輯性的思考, 會將事情合理化了。

有趣的想起自己以前, 總覺得說謊時, 都安排的很合理, 怎麼爸爸媽媽都會拆穿?
自己有了孩子, 這才恍然大悟, 與孩子一起生活, 孩子的眼, 動作, 神態,
一一顯露出一些蛛絲馬跡, 怎麼可能不叫人生疑... ^+++^

重要的是, 我們是否能用一種比較輕鬆的態度去「回應」孩子的這些掩藏與行為。

孩子知道, 她不會因為慾望的表達與生起而被責備, 所以, 不需要遮掩、
不需要去合理化的騙自己騙他人。
人, 重要的不是有沒有騙別人, 重點在, 有沒有騙自己的心!!!

在這樣的過程裡, 孩子學習了解 : 行為--> 後果的關連性, 因為明白事物的關聯性,
在說不說實話間, 孩子學著去明白與了解「判斷」、「抉擇」與「負責」對她自己生命的影響。

當我們的心情放鬆, 看待孩子每一個時刻的變化, 不將對未來的不安投射成現在的恐懼,
(擔心孩子現在XXX, 將來變成XXX) 我們就能用一個『放鬆』的『心』來真實的回應孩子。

如果, 人, 夠『真實』的檢視自己,
就會發現, 我們常在做『欺騙』這事呢 -- 如果要那麼嚴厲的認為 "不說實話" = "欺騙" 的話。 ^^

對於「說謊」, 這人性中本就存在的真實狀況 (人, 本能的會自我保護),
練氣修心後, 因為益發明白『事理』, 自己是越來越放鬆的看待。

因為放鬆, 就不會緊張與易怒、易指責,
也才能真實的在『孩子的需求』與『教育孩子(明白事理)』間, 取得一個平衡。

F 這句話, 讓我看見了自己的改變, 真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