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週的課程, 桂英講師, 特別澄清:

溫柔, 所指的並非「溫和不生氣」的說話方式, 而是, 由自己對內心真實感受的深層「體察」, 然後將這個 「鬆」的部分 (也是內在真正的愛), 真實表達出來, 這, 就是溫柔。

這堂課, 桂英的講義, 節錄出朱朱在「快樂新父母」有聲書中, 對於聆聽、說出真實感受的部分, 有挺傳神的表達, 並寫出我的家庭所碰到的部分狀況:

所謂的「真實」的意思:
關於父母有了問題, 舉一個例子:
1. 媽媽說: 「我很累了, 現在不想跟你玩」, 這就說出了真實的感受。
2. 但是, 如果改成 「我很累了, 你先自己去玩」, 就多了對小孩的命令;
3. 如果是 「你這孩子這麼不懂事, 沒看到我很累了嗎?」, 「不懂事」三個字, 卻已經不是自己直接的感受, 而是轉換到小孩身上的情緒和評價。

a. 說出真實感受的第一個困難 -- 需要一點勇氣, 一點堅持, 一點努力。

例子: 小孩在公共場合不守規矩, 媽媽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呢?
第一個感受, 是怕別人嘲笑沒有管好小孩, 但她卻對小孩說, 你這樣別人會笑你。
因為, 要承認自己害怕別人的嘲笑, 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也需要一點勇氣。

看到這個例子, 讓我想起爸比對我提及上週六, 他帶蕙慈到大安森林公園玩沙子, 玩沙的地方還有其他的家長與孩子。 蕙慈一時興起, 做了一個動作-- 將容器裡的沙子往上拋… 落下的沙子, 殃及隔壁的一對家長, 灑的他們一身...

爸比對我描述, 他當時的處裡狀況:

爸比先對那對家長說抱歉, 然後喚來蕙慈, 沒有發脾氣, 但是對她曉以大義, 並要求她對叔叔阿姨說抱歉!
蕙慈, 低著頭, 面對那對夫婦, 不說話, 不論爸比怎麼催促, 就是不肯開口… 。
僵持了一會, 爸比不再堅持, 要孩子到水槽邊洗手。孩子沒動。
阿姨輕聲催促她: 「你爸爸在叫你了, 趕快過去」
蕙慈, 仍舊低頭不移動 ....
爸比抱起蕙慈去洗手, 孩子全身僵硬 (被直挺挺的抱起)...

爸比告訴我, 他沒有生氣, 他只是堅持孩子必須當場道歉, 但孩子的反應, 讓他不明白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回到車上的孩子, 睡著了。

聽著爸比的敘述, 忍著話沒有說出口, 只是聆聽...

因為, 我需要整理自己的情緒, 然後才能不帶評斷的傳達出我的感受...

想像, 一個知道自己做錯事的孩子, 內心裡是害怕與不安的。 成人不需逼迫在這樣狀況下的孩子, 對其他人道歉、認錯的。

成人, 都常會逃避我們自己感到害怕的事, 那麼為何我們會這麼在意孩子必須在當場認錯呢? (似乎, 我們在意孩子有沒有認錯, 勝過孩子當下內心的感受?)

如果對方也是成人, 我們是否也會如此要求他要當場道歉呢?

上了這麼多堂課, 細想, 最大的原因, 應該來自我們對未來預設的恐懼 -- 恐懼孩子這次沒有認錯, 未來可能變成 「無法承認錯誤」的人... 這是傳統教育裡, 很大的一頂帽子...

但孩子的道德感, 並非來自這一次的事件, 而是生活中, 父母點滴的身教。

國外在人權的落實是即便「犯罪之人」都有「保持緘默」的權利。

那麼, 我們是不是也能讓孩子在當下, 保有「緘默」的權利, 而不是依著成人在傳統禮俗教育下, 認定他必須要當場道歉呢?

以「人」為本, 是來自深層的「了解」, 了解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 不因對方是孩子而有所不同, 也因為都是獨立的個體, 因此我們必須自心而出的尊重, 尊重孩子當下的需求與感受。(尊重, 並不等同「無條件的接受」, 但卻根植在真心的了解。)

這些想法, 一點一點的, 因為對自我內心真實感受的體悟, 此時更顯清明。

那麼, 當場, 該怎麼做呢? 其實, 沒有標準答案… (但我想, 傳遞自己了解孩子當下害怕的心情, 是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事)

因為, 答案在每個父母的心中與孩子當下對我們說法的回應, 若孩子的反應是: 防衛、逃避、生氣, 那就表示, 我們的做法與所說的真實感受, 不是那麼真實, 而是夾帶了很多其他的東西。 (而這, 就是我們自己必須自我覺察的部分了)


b. 說出真實感受的第二個困難是: 我們不習慣深入自己的內心, 不習慣檢查 「真實」的感受, 所以往往並不自知真實的感受是什麼。

常見的例子:孩子的成績單不好看, 父母的情緒, 其實是失望或焦慮, 而不是憤怒; 但大多數的父母, 只知道自己很生氣, 卻不知道生氣是從屬於失望和焦慮的, 是由失望和焦慮所引發的, 另一個最可能是來自於無助。

生氣與憤怒, 並不是我們所定義的 「真實的感受」。

真實感受能夠表達, 會引領孩子願意改變他的行為, 而改善父母的問題區域;但孩子願意改變的基本前提是, 家庭建立在「親密關係」的條件上 。

在父母效能裡的主要架構裡,
對我 – 改變
對孩子 – 寬容, 理解, 了解, 積極聆聽, 鼓舞, 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應對與解決的方法。

是的, 我的人生, 因孩子而改變,
因為孩子, 讓我了解到自己「需要」改變,
所以我拜師, 開始練氣修心。

因為孩子, 讓我能更深層的體察自己的真實感受,
更在師父的引領中修正自己,
練習著真正活在當下, 而不去預設恐懼孩子未來可能如何。

與孩子的真實互動, 引領我能更進一步體察自己的內心感受,
拜師修心, 讓我明白如何完滿我的生命,
進而在修行路上, 一次次改變自己!

感謝一切的引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