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司之前來了位 HR 新處長, 主導性高的強勢作風與重績效與效率表現的
積極個性, 在其上任後, 曾因為配合 interview 一位新人有過簡單的接觸,
對他的強勢溝通有初步的印象。

以前, 很怕這種強勢個性的人, 一方面是因為自己並不那麼善於說服別人,
另一方面在工作上, 自己在職場上所受的基礎訓練並不夠, 在並未那麼全面
了解狀況的情況下, 我很少會發表自己的意見。 (雖然, 老闆說, 職場上
為了行銷自己, 當隻「大聲牛」很重要; 自己聽了也只是笑笑, 因為,
清楚自己沒有大聲牛的性格, 更重要的是, 我不需要被人注意)

下班前, HR 處長找我 (心裡其實有點訝異。 這一天聽到他的 office
傳出質詢的砲聲, 感受到工作上, 他的強勢主導似乎碰到了障礙....),
進了 office, 心裡其實有點小緊張, 調整穩定自己的心, 他第一句話
直問我是否為部門經理? 對我給的回答表示訝異 (當下, 心裡明白,
職階對他---很重要) 由於他有繼續盤問的趨勢, 當下只是清楚的反問:
「是有什麼問題嗎?」 這一問, 似震醒了他, 讓他調整了他自己的
語氣與態度 (自己只是認為, 如果想了解, 他該去問我的老闆,
只有我的主管能回答人事任用的問題, 而非我自以為是的看法)。

繼續再談, 知道他對公司目前的簽核流程不滿意, 對於生產部門未納入
一般性採購一事, 不了解也無法接受, 並提出他認為該簡化合一的理念...

嗯... 聽起來, 很有道理。

撥了電話詢問自己轄下的採購同仁, 得到了很複雜的述說與流程..
我的腦袋, 實在沒法接受太複雜的思考模式..... 接續了解其他相關的
採購行為與流程後, 清楚了解, 生產與一般性採購的區分,
確有其必要性, 而非單純如 HR 處長認為的 --- 簡單的合一。
這之間的立場差異, 牽涉到的是不同單位對重要性的認知程度不同 --
生產單位重視的是時效性的問題, 但流程單位重視的卻是制度統一
的合理性。

為了解相關單位的採購流程與理念, 整整花了我 2 個小時的時間,
一個頭快變成三個大....

找了與系統流程關係最密切的 MIS 主管談, 由於大多數同仁都已下班,
HR 轄下的採購人員聽到我的問題, 也加入了談話... 自多方對談中,
這才明白, 自己被掃入漩渦裡啦.... 多方的角力進行著....
認同與不認同的對立, 在這個流程裡處處存在著 ---
有為了節省自己個人的工作流程, 而越權重下的糾葛;
有一意認為簡化重要而找了小小部門主管的我討論流程的 HR 處長
(自己只是喟嘆---干卿底事), 有單純認為採購就是比價,
應該整合的歷史情結...

在與相關人員聊完後, 有趣的發現, 自己成為 HR 處長的棋子... 哈!

人, 真是有趣啊! 執著的運用所有的能量, 只為了想讓事情的發展如
自己的認知進行... HR 處長在談及我的職階與公司流程之前,
曾詢問我是否清楚今年晉升未過的原因? 有趣!!!

當下直覺, 他對我提此事, 很怪...

回覆他, 主管已告知我了! (自己心裡清楚, 我的主管未說明白的
一個重要原因是 --- 我的能力與具建設性的績效表現, 尚需要經過時間的
歷練與提升 (儘管年資夠, 但對重績效數字的管理階層, 他們需要的是
更明確的成果); 對這件晉升提案的結果, 我沒有情緒漣漪 --
因為, 很清楚自己, 對職級與金錢沒什麼欲求, 更清楚自己還有很多
要磨練的地方。只是因為明白, 所以坦然。)
HR 處長對我說的與我的自我認知吻合。 只是還是不解--
他為何對我提此事?

直到與其他人談完, 了解 HR 處長在改革上很強勢 (他認為必須變革)
, 其實並非他理念不對, 只是一意孤行, 只認為自己對的態度, 造成了
相關同仁 (部屬與配合單位主管) 的反彈.... 在這樣的過程裡,
為了有效進行他的意念, 只好「拉壟」我這種部級主管...

在經過作業程序的了解與相關的進度後, 明白, 他正在進行一場白工,
徒然將自己的意圖與執意, 藉由一些手段暴露出自己的心念,
增加日後與他人溝通的困難卻不自知...

對這位年輕的 HR 處長, 『心』明白後, 自己只是笑笑,
沒有太多的情緒反彈。

在師父的引領下懂得修行的重要與越來越看明白人性後, 反讓自已
很快的能轉換自己的心念, 而非一直沉溺在其中, 苦惱、不解與批評,
修行的好處, 由此可見。^0^

這事, 離開辦公室後, 心裡已經有了清楚的答案 -- 如實呈報
也是處長的老闆, 其他的, 是兩位處長們要去彼此面對的課題,
那, 已經不是我的功課啦!

越強化自我的人, 顯現在工作上的回應就是糾葛越來越多...
不只處長, 其他同事們, 也是如此啊!

很多時候, 我們認為自己很對、 意念很單純, 事實上卻是根本未覺察
到自己心念的偏頗..., 這次的談話, 明白看見職場上總會出現的
小心機、小手段與相互的角力, 其實無傷公司的營運, 只是圖利或
躲避罷了; 自己在這之間, 練習著 --- 只是明白與了解, 而不做
情緒的批判。 因為安靜, 而能明白看見他人當下的心念。

無關「包容」, 而只是一種--- 「看見」以後的了解與接受,
如此而已。 (能看見, 是因為已先「看見自己」, 心緒不亂,
才能明白「看見」他人的心念流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